很多易學愛好者,都希望能得到明師點撥,有時明師一句話,可以點醒夢中人。能得到明師點撥需要緣分,但更需自己積極爭取機會。
機緣是可以創造的,如果你有機緣與明師對話或通信或網絡聯系,說明具備最起碼的緣分了,剩下的全靠自己了。你要知道,學易者千千萬,老師不可能都能親自與你對話,或親自給你回信,如果有幸能給你回信或對話,說明你的心能打動他。所以你必須了解什么情況能打動明師。
從我的體會來看,拿我來說每天每月每年都接到大量的信件,包括電子郵件等,而通過郵局郵寄的書信,筆者很難一一回復,基本上由工作人員代勞。真正能讓我親自回信的信件屈指可數,而這些能讓我親自回信的信件,是信件的內容打動我。這類信件有一個共同點:一是,態度十分誠懇。二是,雖然沒見到我的親自回信,還是鍥而不舍地寫信,沒有一句抱怨。完全是一種抱著求學的心態,十分理解我不回信的緣由。這樣心態的求學者怎能不令人感動?反過來有些人,有問題問老師,老師給與及時回答還好,若不及時回答,就怨天罵地,甚至還氣勢洶洶與老師理論:不及時回答,就是不負責任!頗有些微詞。這類人只是想著自己的方便,沒想到老師的狀況,對于他來說,問老師,你覺得是一個人在問,其實,對老師來講,像你這樣要問問題的人每天有很多,成百上千人,所以老師面對的是百千號人。況且老師還有其他應酬等等,每天有大量工作要做,所以有時一些信件和問題不能不及時回復(不是不回復),應當體諒才是,如果確實老師忘記了,不妨客氣地來信或來電提醒一下。如若來信、來電是責問的態度,為什么不給回復?!你想想,你若是老師,你想想,哪個老師心里會好受?脾氣好的老師,即使給你回答了,也不會給你往深里點。因為他會覺得你這人不尊重老師,不值得教。
所以做為“求學”者,求學,是有求于人,向人學習,所以叫求學。不是老師求你學,而是你求于老師?,F代很多人不懂這些,自以為自己花錢了,你就應該給他服務。做為其它商品售后服務,顧客是上帝。對于學知識,不能等同于商品、商業。如果你認同都是一樣,你就是上帝,那你可錯了,你這位上帝永遠也得不到易學最精華部分。古人為什么講“求學”,是有很深的內涵和道理的,不能簡單看做是一種商業行為。要求學,就要矮人三分。有句話叫“孺子可教也”,是師傅覺得這孩子謙虛,覺得可教,才愿意傳授的。知識是一種無形產權,老師想不想教你,以致想教你到什么程度,完全憑老師意愿。不同于商品買物件。所以這一點,做為求學者必須清楚。如果你混為一談,吃虧的只能是你自己!
我說這些,是希望每一位易學愛好者,在你認可一位易學老師時,你一定要以求學心態、恭謹心態去向老師請教,你才能得到老師的栽培。如果你覺得老師給你回答問題是天經地義的,抱著這樣心態去問老師,我想你縱然皓首窮經,恐怕也難精通。因為書上理論和老師點化絕對是兩碼事。有些內容看書能看明白,但深奧之處、關鍵之處,都有竅門和經驗,就看老師愿不愿給你點破,給你點破幾成,全看你的造化,你的為人,你的謙恭夠不夠。筆者言辭與此,不同心態的人,有不同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