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經》讀后感一
經書的核心――道
老子的《道德經》非常有意思,越讀感受越妙,真是太棒了?,F將感受記下,與同好者探討。
“道可道也,非恒道也。名可名也,非恒名也。無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。故恒無欲也,以觀其眇;故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徼。兩者同出,異名同謂。玄之又玄,眾眇之門?!?/SPAN>
老子的核心思想,是一個“道”字。他在第一篇就提出了“道”的概念,即世界的表象和規律。老子說:“道”是一個可說但又只能意會,不可言傳之物,是介乎有形和無形之間的東西。我覺得中國文化之妙,就在于一種朦朧美,一種說不清道不明,卻又切切實實存在并讓人心曠神怡的美。
“道”始與無形無名,產生于有形有名。萬物開始時是無形無名的。當時地球還是混沌一片,萬物還沒有形狀,沒有名字。當宇宙運行,首次形成世間萬物――高山、河流、海洋、人等等,世界就有了形狀的。但是,這還不行,沒有人給它起名字,它還是亂糟糟的。為什么山叫山,不叫水,海洋叫海洋不叫豬啊、狗啊什么的,這都是最早人類給它起的名字。當有名字的時候,世界的萬事萬物才有了統一的名稱,就有了統一的標準,大家才不會產生誤解,才真正像個世界。所以老子才說“無名,萬物之始也;有名,萬物之母也?!边@兩句話不僅將世界的形成說得清清楚楚,而且還將人類認識世界的過程也概括了。既然世界是從無形到有形,從無名到有名,那我們認識事物就要全面客觀,不能用主觀去想象。就要“恒無欲也,以觀其眇;故恒有欲也,以觀其所徼”,就是說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是有原因,有規律的。比如蘋果落地是由于地球的引力,白天黑夜是地球的自轉等等。我們認識事物的時候不能依靠主觀判斷,應該擯除自己的欲望,用客觀的態度去看世界,去認清世界運行的規律。但是,規律并不是肉眼可以看見的,它必須表現在事物的外在形態。如春天來了小草就會長出來、秋天來了,樹木就黃葉紛飛了。所以,我們還要用心去觀察這個世界,見微知著(見小草出地就知春天到了,見黃葉紛飄就知秋到),進而去認識事物的規律。這句話是《道德經》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。告訴我們要認識事物的本質,就要客觀公正,不能僅憑自己內心的欲望,不僅如此,還要細心、用心,用敏感的心去體會這個世界。我們人就是這樣,常常自以為是,認為自己都是對的。就像一個故事中說,一個人丟了一個斧頭,懷疑是鄰居偷的,怎么看鄰居都像個小偷。當斧子找到后,怎么看鄰居都不像小偷了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記住這句話,不要太偏執,要多聽取別人的意見,多思考,多學習,盡量去認識事物的規律。一個管理者也應該順應民心,不要事事都管。
其實,事物的表象和內在運行規律都是“道”的表現形式。雖然它們表現的形式不一樣,但是它們“兩者同出,異名同謂”,共同構成了“道”
老子寫的書真有意思,讀得越多,味道越濃。連老子自己都說,“道”這玩藝,是玄之又玄,是一切事物生生不息的根源啊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