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朝是中國一個偉大時代,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朝代,那時唐朝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。這個時代風水理論已比較完善了,特別是楊公風水,在繼承晉郭璞的風水理論的基礎上又有創新。也就是從唐朝開始,帝王陵選址基本是按著風水原則理論來選。然而,盡管如此,由于這個時候風水派別也有很多,很多時候對風水理論的理解和運用也有很大分歧。
唐朝帝王陵墓區,分布于關中盆地北部,陜西渭水北岸之乾縣、禮泉、涇陽、三原、富平、蒲城一帶山地,東西綿延三百余里。唐陵的特點是“依山為陵”,不象秦漢陵墓那樣采取人工夯筑的封土高墳,而開“山陵”之先河。十八座唐陵中,僅獻陵(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陵寢,位于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徐木鄉永合村。)、莊陵(唐敬宗莊陵,位于陜西省三原縣東北十五公里陵前鄉柴家窯村東250米,附近地面海拔515-520米。莊陵平地起冢,封土呈覆斗型)、端陵。端陵位于咸陽三原縣東北17公里徐木塬桃溝村北,所在地海拔540米,崖下平川高程約400米。獻陵在其東4公里,莊陵在其西6公里。唐武宗李炎墓。李炎(814~846)穆宗第五子,位于平原,余均利用天然山丘,建筑在山嶺頂峰之下,居高臨下,形成“南面為立,北面為朝”的形勢。
唐朝帝陵從唐太宗李世民開始一改以往朝代平原(主要是咸陽地區)立穴模式,主要選址在山區,背靠高山,居高臨下之勢!有關唐陵選址總體概述請閱讀如下資料:
唐代帝王陵墓,以都城長安為中心,朝東西兩翼以120度向北展開。從今陜西蒲城向西,經富平、三原、涇陽、咸陽、禮泉直至乾縣,共6縣一市,直線距離150公里。各陵之間主次關系不大,目前尚未明顯發現有可循之規律,完全是根據風水需要選址,于是有的是父子陵墓比鄰、有的是祖孫相望,乾縣的兩座帝陵分別為極盛的高宗乾陵和晚唐僖宗的靖陵,時間跨越200年,氣勢相差懸殊。
唐的大陵制度沿襲漢代,是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動亂歲月,將堆土為陵轉變為依山為陵的產物。唐代290年的歷史中先后出現了20位帝王,除去末代兩帝不在陜西安葬外,其余都葬在長安以北的塬上,地跨號稱“唐十八陵”。陵區一般可以分為3個部分:陵山、陵園(內外城)、下宮和陪葬墓群。 陵山的選擇必須要巍然獨特、氣勢俊秀,站在山陵之巔向南近可以俯視整個陵園,向遠可以眺望涇、渭大川。當初,唐德宗的葬禮有日本使者參加,他跟隨到了嵯峨山,看到其氣勢壯觀,深為震撼,回國后廣為傳頌,后來把京都近郊一座山命名為“嵯峨山”,太子的宮邸亦稱“嵯峨院”,及至太子即位便是歷史上的“嵯峨天皇”。 皇帝死后通常葬在南側山腰的玄宮內,以其為中心再去進行規劃設計。 大部分山陵是皇帝去世后由官員選擇呈報繼任君主確認的,也有部分山陵是皇帝生前自己選擇的,比如太宗的昭陵。李世民生前征戰畋獵多次路過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