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4月中旬,筆者考察唐太宗李世民陵墓――唐昭陵,位于陜西省禮泉縣東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,九峻山山勢突兀,海拔 1888米,南隔關中平原,與太白、終南諸峰遙相對峙。東西兩側,層巒起伏,溝壑縱橫,除了四周山巒的護衛之外,有涇水環繞其后,渭水縈帶其前,從大的環境上看,山水具佳,氣勢磅礴,十分壯觀。
唐昭陵被譽為“天下名陵”,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、陪葬墓最多的一座,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。從唐貞觀十年(公元636年)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(公元743年),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,昭陵依昭陵依九 山峰,鑿山建陵,開創了唐代封建帝王依山為陵的先例。以前帝陵大多建在咸陽地區平原一帶,唐初以山為陵的目的,無非是為了利用山岳雄偉形勢和防盜掘而已。
唐昭陵的選址并不是風水官員卜選陵址,是李世民在游獵時發現此地,見山勢雄偉壯觀很有氣勢,故此選為萬壽之基。唐昭陵聳立于禮泉煙霞鎮群山之中,是群山之中最高聳的一座山峰。群山簇擁,前后均有山重重圍護。然而李世民自己選的陵墓是否符合風水原則呢?
我們知道南北朝有關陵墓風水著述已有百余部問世,這些著作體系龐雜,論點不一,但都一直認為:陵墓風水的好壞可以決定后世子孫的禍福,并基本形成了一套評定風水好壞的理論。貞觀時,唐太宗通過與太史丞呂才等人的探討,徹底否定了風水之說,但卻沒有詔令天下以絕其事,說明在唐太宗的心目中,還是承認風水之說的文化地位,并不敢貿然全盤否定風水之說。在當時,堪輿家認為帝王的陵墓風水最好符合以下條件:
1)需建在地勢高顯處。因為這樣,既可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,又可防水浸泡陵墓。
2)陵墓背面要有山勢,山勢之后又須有水環繞。取意背靠大山,穩妥牢靠,山后有水取之不竭,而此水又可作為陵墓的一道天然屏障。
3)陵墓前面和兩側要有較低的山勢,為陵墓起烘托作用。再前面應是一馬平川,顯得豁亮開闊,寓意天下太平。
4)陵墓最前面亦應有水經過,算是陵墓的前邊界,與陵后之水遙相呼應。
當然,不可能每一處風水寶地都具備所有這些條件,但這些條件滿足得越多越好。
以上述條件衡量九 山形勢,站在主峰之上你會驚奇地發現,九 山滿足了所有條件。它地處渭北平原,山底海拔570米左右,其后群山拱衛,山后便是滔滔的涇水;其前與左右眾山羅列,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,而浩蕩的渭水又東西橫穿關中平原,還從古長安城下穿過,形成了“渭水貫都”的奇妙景觀。
所以,自唐以來,堪輿家普遍認為昭陵的風水為中國歷代帝陵之最佳者。
但筆者經過仔細風水考察之后,認為昭陵只具風水寶地形象局勢,卻非真正龍穴!大環境符合風水寶地的條件,并不等于所葬之處就是真龍穴的。有如下幾點可以完全證明筆者的論斷:
1、昭陵所葬之山九山主峰之下,是此帶山巒中最高一座山峰,一般來說,某地最高峰是當地的祖山,真龍之穴不會在主峰之下。其實當時唐太宗選取此作為陵墓,主要不是從風水考量,是一種權威的象征:高高在上,一覽眾山??!正是皇帝內心一種驕傲氣勢!
2、在主山(父母山)與案山之間有一線山嶺相連,這就造成在案山和父母山之間有兩道溝壑,向兩邊分開,水從兩邊溝壑呈倒八字形流出去。真正龍穴之地是在案山前面,有八字水匯聚在明堂前。而唐昭陵的八字水是在堂前分流而去。這是不得水!這很關鍵!
3、雖然前后以外有渭水和涇河縈繞,但是相隔甚遠,只具其象不得其利!
4、真龍穴必在脈止之處,而九峻山是眾山發源地,不是脈止處,卻是脈發處。脈遇水而止,從此山脈發出到渭河涇河相距甚遠,所以此并非脈止結穴之地!
很多風水學者也來過唐昭陵,勘察過唐昭陵之風水,古往今來很多風水學者都勘測過唐昭陵的風水。但由于勘測的理論和出發點不同,眾家對唐昭陵風水是否是真龍穴說法不一。筆者也是根據自己風水知識對唐昭陵說說自己的觀點。
從歷史角度來看,唐太宗之后,皇帝是李治,李世民第九子,史家認為唐高宗碌碌無為。李治本人慈祥、低調、儉樸,不喜興土木,不信方士長生之術,不喜游獵,無大志,與四兄李泰爭太子位時,也曾流淚哭泣。唐高宗不是好皇帝,卻是不折不扣的好人。高宗后期的治世,有賴武則天執掌朝政。李治56歲駕崩,在位34年。李治后期主要是武則天掌控李唐天下,近五十年。后來武則天稱帝,李唐天下徹底易主為武姓周朝。這唐太宗泉下有知肯定要氣炸肺的!好在武則天在臨駕崩前勉強將天下還給了李氏大唐。不然唐朝的歷史,便會改寫。
所以李世民的唐昭陵并沒有蔭福后代,而是讓自己的江山旁落!差點斷送大唐江山。
筆者認為,唐昭陵前面八字分水,是讓大唐的江山分離出去,如果是八字合襟水就不會大唐江山有一段改姓易主的史實了。